苏望亭步行在静园的青石板小径上,每一步都踏得沉稳而有力,节奏不疾不徐,这正是他几十年人生中历经风雨,却始终波澜不惊的真实写照。然而内心的波涛汹涌,却只有他自己才能真切感知。

    顾建业,他那位年轻的外甥,方才的那些话语,此刻仍在他的脑海中反复回响,犹如锋利的刻刀,一刀一刀地雕刻在他的心扉。

    “退缩和躲避,换不来真正的安全。”

    “只有,让自己,变得比所有的敌人都更强大……”

    这些字句,每一个都饱含着他曾无比熟悉的信念与力量。那份坚定不移的眼神,也与他记忆深处的那个人惊人地重合。苏望亭的思绪,不由自主地被这熟悉的触动,牵引回了二十多年前的时光。

    那是他尚未成为如今这位位高权重的苏家掌舵者之前。

    那时,他还是一个刚刚从海外学成归来,心怀报国热忱的青年。他的身边,也曾有过两位如同今日顾建业般,眼中闪烁着理想主义光芒的同伴。

    一位是他的亲妹妹,苏沁。她是整个京城学术圈中备受赞誉的“建筑精灵”,性情高傲,犹如一只优雅的白天鹅。另一位,则是苏沁在众多追求者中,一眼便相中的“书呆子”——顾思源。

    彼时的顾思源,尚未被日后的诸多光环与成就所环绕。他只是一个从江南小镇考入清华园的贫寒学子。他唯一的财富,便是那颗仿佛能容纳整个宇宙的超凡智慧。苏望亭至今仍清晰地记得,他初次见到顾思源的情景。

    那是在清华园的一场学术研讨会上。顾思源作为力学系最杰出的学生代表,被推举上台发言。他所阐述的,是关于“非线性力学”和“结构拓扑优化”的一些构想。这些构想在当时听来,无异于“天方夜谭”,充满了超前与不确定性。台下的大部分教授和学生,都听得云里雾里,甚至有人开始窃窃私语,认为这个年轻人过于好高骛远,不切实际。

    然而,在所有质疑的目光中,只有苏望亭和他的妹妹苏沁,这对同样拥有卓越天赋的兄妹,完全领会了顾思源话语中蕴藏的深意。他们听懂了,那看似虚无缥缈的“天方夜谭”背后,实际上隐藏着一种足以颠覆整个工程学界的革命性思维!那是一种对传统认知的突破,一种对未来可能性的预见。正是从那天起,他那位眼高于顶的妹妹,便彻底地“沦陷”了,她的心扉被顾思源的才华与思想所深深吸引。

    苏望亭曾不止一次地劝说过自己的妹妹。他承认顾思源的才华无可匹敌,但他并不看好顾思源在那个复杂社会中的未来。他认为,顾思源这类人过于纯粹,纯粹到与这个充满了人情世故和潜规则的现实世界格格不入。他不懂得圆滑变通,不懂得适时妥协,更不懂得对权力的敬畏与规避。他的眼中,只有科学的真理,只有学术的对错,只有那个他一心想要构建的,如同理想国般完美的世界。

    在苏望亭看来,这样的人,或许能在太平盛世中成为一代宗师,名垂青史。然而,在那个风云变幻,暗流涌动的特殊年代里,顾思源的这种纯粹,却注定会让他如同飞蛾扑火,最终粉身碎骨。

    后来的事实,也残酷地印证了苏望亭的预判。他眼睁睁地看着,顾思源因为坚持自己的学术原则,触犯了一个又一个既得利益的权威,得罪了一个又一个掌握话语权的人物。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妹妹为了保护丈夫,不得不与家族渐行渐远,独自默默地为顾思源挡下了无数来自明面上的攻击和暗地里的算计。

    最终,他眼睁睁地看着那场史无前例的风暴降临,顾思源这座在学术界看似坚不可摧的灯塔,轰然倒塌,化为一片废墟。而他所代表的苏家,也因为与顾思源的密切关系,受到了无辜的牵连,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。